-
-
-
日本医学博士你值得申请
一直以来“医学留学”都是中国医学生的禁区,出国继续深造临床医学的更是凤毛麟角。今天我们看到或者听到的“医学留学”,多数还停留在基础医学的层面,比如公共卫生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子医学等等邻域,换句话说这些医学生出国以后无法攻读对应内外妇儿领域的医学博士,说的再彻底一点,他们离做医生的道路越走越远。这种脱离临床的留学其实违背了绝大多数学生学医的初衷!
-
读博焦虑如何缓解?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总是在焦虑。
期末考试我们焦虑,考研考博我们焦虑,科研攻关我们焦虑,工作生活我们还是焦虑……
我们的生活似乎总在被一些其他的事情所支配,让人在时间空隙里苟延残喘。
-
浅谈疫情下的美国生活
从8月5号到现在的10月24号,已经在美国快3个月了。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到德国法兰克福,再到纽泽西,最后到了费城,一路上遇见了很多小伙伴。在这里首先要感谢高中同学收留我在纽泽西过了几天,也感谢美国学校的中国学长学姐提供的帮助和留宿,也感谢美国同学的帮助。总的来说,个人觉得在美国的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让我最有感受的就是美国人的品格教育。
-
一个寒门博士的论文后记:我还是没有能力让母亲安享晚年
本文作者是一位放牛娃,从安徽潜山一个小山村,最后考入北大。其在底层社会所经历的种种人性之恶和苦难中的点滴温暖,曾经让许多与他有相似命运的莘莘学子产生过强烈的共鸣。他的论文获得了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但比论文本身更震撼的,是这篇在博士生圈子里面流传甚广的后记。
-
工作多年后重返校园读博,是不忘初心还是不自量力?
当你的本科或者硕士学位结束时,一般有两个主要的选择给到你,找一份工作,或者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很多人会立刻做出选择直接参加工作,工作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毕竟经过本科四年、硕士三年,自己在学术上是几斤几两,以及以后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心里肯定都是有数的。
-
别了,我的德国博士!
我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在可靠性、维修性与可用性领域从事研发工作的专业人士,目前在一家初创企业担任总经理。
20年前,我跨入象牙塔,初识系统工程就让我受用至今,因而我总会站在可靠性、维修性与可用性等这些非功能特性的整体上来审视所要研究的问题。
-
昔日德国硕士,明日德国博士
曾几何时,本硕留学风靡大半个中国,更有甚者,国内没考好,国外镀个金,一致二年后,摇身一变,俨然以海归身份荣归故里。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海归硕士无异于鸡肋,高不成低不就,论含金量尚不如国内,论学制短平快不足以服众,论英语就算天天泡在国外回来依旧是哑巴英语。那些以教育商业化的国家在中国学生那里赚的盆满钵满,以至于中国学生到头来回国找工作一点便宜都没捞到,这里面的辛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是纵观各国留学,有一个国家当属另类,不收学费,含金量世界公认,那就是欧盟一哥——德国。学德语,过APS审核,过五关斩六将,层层淘汰,可谓经得千万刀修得真身来。就是这样一支德国硕士毕业的大军,如今也纷纷加入了申博的队伍。
-
耶鲁大学校长开学演讲 | 当世界身处一片火海,年轻人读书的意义何在?
“当世界身处一片火海(on fire),年轻人读书求学的意义何在?”
-
清北表现亮眼!2022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附:中文版排名)
2021已经接近尾声,10月26日四大排名之一的U.S.News在今日上演年度压轴大戏,奉上了2022年全球大学排名!
-
读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一说起博士,我们就会想到学习好,再而想到学习时间长。
没有谁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没有一个博士是不学习的。博士学位代表着什么?代表着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
有的人入学一两年却已经达到博士毕业的标准,有的人穷尽多年的博士生涯上限仍然没有收获。在博士阶段,如何磨练能力或学力才真正获得这种“具备原创理论成果”呢?
-